新闻动态

1973年,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,从展厅出来说:帮我留句话给后人_宋希濂_国民党_部队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56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1973年5月8日,以杜聿明、宋希濂为首的国民党特赦将领们来到了湖南韶山毛主席旧居陈列馆,开始了为期数天的参观学习。对一些同行的人来说,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,但对杜聿明来说,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

1959年,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,杜聿明经过数年改造后,思想逐渐悔悟并作出了积极反省。他被特赦,脱去了战俘的身份,成为新中国的一员。从那时起,杜聿明立下誓言,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1964年,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下,部分在京特赦的人员,包括杜聿明,南下参观学习。他们首先途经了南京、苏州、上海等地,随后又来到了南昌、井冈山和韶山等地。在这次学习过程中,他们不仅学习了共产党的思想方针,更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发展,深刻体会到新中国在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,民主富强的前景已指日可待。

展开剩余83%

时光飞逝,距离上一次的参观学习已经过去了近十年。对于杜聿明而言,那次学习虽也充实,但因匆忙而略显仓促。于是,1973年,他真诚地请求组织安排一次新的参观机会,渴望能再次亲临毛主席的故居,重新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。

同年5月8日,杜聿明终于如愿来到了韶山。此行同行的还有他的多年好友宋希濂,宋希濂也曾是国民党的名将,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抗日战争图片展室里游览时,脸上不禁流露出愉悦与喜悦的神色。毕竟,在那场极为艰苦的民族抗争中,他们并肩作战,参与过不少重要战役,铁血沙场上,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然而,当两人走到解放战争图片室时,宋希濂的神情开始变得有些尴尬和难堪。看到这一幕,杜聿明心中不禁疑惑,随即会心一笑,说道:“你啊,还是放不下过去的恩怨呀。”宋希濂略显沉重地回答:“不是放不下过去,而是败军之将,面对这些历史,难免会觉得羞愧和尴尬。毕竟,过去我们也曾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,再去看这些,无非是自取其辱。”

杜聿明微笑着开解道:“陈毅元帅都能大方承认曾经在山东被我们打败,傅作义同志也说过,虽然我们败了,但这未必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。”听了这些话,宋希濂终于放下了内心的矛盾和纠结,决定随杜聿明一起走进展厅。两个多小时后,他们从展室出来,杜聿明感叹道:“毛泽东,真是战神。”他随后让随行工作人员记下这句话,认为这是值得后人深刻研究和思考的内容。

在1959年到1969年的功德林改造的近十年里,杜聿明深刻反思了自己和国家、民族的种种过往。功德林为了更好地对战俘进行思想改造,特别成立了一间图书馆,除了有大量共产主义的经典著作,还有哲学、历史、社会科学等各类书籍。杜聿明这块“顽石”在这些书籍的熏陶下,逐渐软化,受益匪浅。他曾坦言:“过去我读的书,很多都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家谱,这些书籍的影响让我走上了一条与时代背道而驰的道路。现在,我要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。”

后来,杜聿明逐渐意识到,蒋介石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,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,靠的正是他超凡的军事战略思维和广泛的用人智慧。毛主席不仅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每一个将领,更重要的是他能通过观察大局,迅速作出决策并果断执行。而蒋介石则完全不同,他的人事安排注重亲信和嫡系,过于猜疑和偏执,不愿听取别人意见,且往往越级指挥,导致许多错误的决策。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,也加剧了他们的失败。

在新中国成立后,叶剑英元帅曾明确表示:“从某种意义上说,每个元帅和将军,包括我在内,都不会轻易服从任何人的指挥,但毛主席在长期革命斗争中,凭借他的卓越领导,最终带领大家取得了胜利。”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,体现在许多关键战役中。他总能准确把握战争的核心问题,迅速做出决策,然后从容放权。例如,毛主席对粟裕将军的多次信任和放权就展示了他高度的战略眼光。在孟良崮战役时,毛主席明确表示:“我们不遥制”,在豫东战役时,毛主席再次强调:“情况紧急时,可以独立处理,不必请示。”在济南战役时,毛主席更是直接下达了“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”的指令。

与此相比,蒋介石常常在临阵时换将,并通过电报、电话等方式直接向部队下达命令,甚至越过军部和师部,指挥下属部队。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转,杜聿明曾自嘲道:“我们只能服从命令,至于其他的,交给上天吧。”

对于国民党内部用人失当的问题,白崇禧也曾调侃蒋介石不是步兵指挥官,而是“步枪指挥官”,要求指挥哪打哪,不仅军部、师部,连一个步兵营的具体行动都要干预,这让很多将领都感到束手束脚,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。

另一个例子是曾泽生将军,在抗美援朝期间,他带领的志愿军50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战绩,部队也被誉为“地表最强防御部队”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曾泽生原是国民党将领,他在1948年带领着3万余人的国军第60军投诚,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。虽然当时第60军的装备落后,常被视为“熊兵”、“杂牌军”,但曾将军的出色指挥能力使得这支部队成为了志愿军的“铁军”,展现出毛主席军事用人的深远眼光。

毛主席的军事才能,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的精通,更多的是实践中的超凡能力。有人总结说,毛主席是“掌上千秋史,胸中百万兵”。他年轻时特别爱读历史,尤其喜欢研究兵法,例如《孙子兵法》和《三国演义》。毛主席常说,“四渡赤水”是自己最得意的军事行动,它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“声东击西,避实就虚”的战术。

毛主席的成功,最终还是归结于人民的支持。毛主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,这也为党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。毛主席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,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,而国民党的腐败和贪婪,最终失去了民心。党政军民的紧密结合和“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”政策,使得共产党能够严格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,最终在革命斗争中取得了胜利。

杜聿明称毛主席为“战神”,并非单纯的恭维,而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赞叹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原料价格高企 精铅成交仍相对困难
下一篇:8月15日吕梁建龙冷镦钢出厂价格下调20:35KФ12报价3489